1. 首页
  2. 证书样本

观赏影视怎能替代经典阅读

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2017年版)》颁布以后,“整本书阅读”成为新一轮课改的焦点。不少教育者为推动阅读想尽了办法,他们凝心聚力,也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。但无可否认,推动阅读依旧困难重重。在高考倒逼阅读的现实情境下,经典阅读无法绕开。于是,有些人便想出了一些投机取巧的法子,比如用观赏影视去替代经典阅读。

有省市把《红楼梦》纳入高考考查的范围,有教育者不去摸索指导阅读的良方,而是让学生直接去观赏电视剧《红楼梦》。其结果就是,经典阅读受到影视挤压。有的学校在文学欣赏课上,师生竟围绕电视剧展开讨论;大学生撰写的红学论文,所举的例子也基本来自于电视剧。文学经典是影视作品重要的素材之一,这中间也有很多改编非常成功的例子,文学与影视,相得益彰,堪称双璧,很多人都有先看过影视再去寻找原著阅读的经历。这是影视对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,但绝不能因此替代对经典原著的阅读。

文学和影视毕竟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。那些取材于文学经典的影视作品,为了满足普罗大众的观赏需要,原著都会经过编剧和导演的一番抽取,虽然保留了一些重要情节,叙事也相对简洁流畅,但在有限的剧目中很难包罗原著中的深广内容。前段时间看的电影《英国病人》就是这种情况。观影过程中,确实为导演行云流水的叙述节奏和名角范恩斯诸人的精彩演绎迷醉。待读完原著才发现,小说更有嚼头:故事惊心动魄,叙述扑朔迷离,结构看似松散实则疏而不漏,尼罗河上异域风情的着力描绘,等等,无不令人流连忘返。而这些无法被电影一一收罗在内。小说《英国病人》获得“金布克”奖,有人说这是一部被电影“拯救”的小说。我想,有过小说阅读经历的读者一定不会这样认为。当然,这并不是否定影视艺术的价值。

小说是语言的艺术,这已是我们的共识。汪曾祺先生说:“语言是小说的本体,不是附加的、可有可无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写小说就是写语言。小说使读者受到感染,小说的魅力之所在,首先是小说的语言。”一个作家的风格最能在自己的语言上得到体现。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屏后,多少还保留了人物的语言,但作家极具个性的叙述语言却很难呈现。语言是抽象的艺术,而影视是具象的艺术,一旦搬上荧屏,认知容易定型化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看过了1987年版的电视剧《红楼梦》,就很难接受后来的制作。更有一些东西是文学的专属,其他艺术根本无法转换,如《边城》结尾那句话——“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,也许明天回来!”想想看,电影会怎么处理呢?

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。这是《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》提出的基本理念,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诉求。依赖影视作品来传播文学经典,容易忽视对文字和语言的涵泳品味,建构和运用就落不到实处。语文学习一旦脱离了语言的基础,思维发展、审美创造和文化传承也就很难实现。

就文学经典阅读来说,很多人还停留在自为自发阶段。学龄前听爷爷奶奶说故事,到了自己会阅读的年龄,许多人痴迷的是历史传奇、封神演义,喜欢在起伏的波澜中感动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、恩爱情仇。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读《红楼梦》,一遇到铺陈描写的章节就毫不犹豫地跳过。现在想来,真是入得宝山竟然空手而归。我们甚至偏执地以为,没有情节就没有小说。这样的阅读层次其实是很低端的,很像传说中的那只猴子——把西瓜丢了,拾起的是“芝麻”。

其实就小说题材而言,情节之外,还有“场景”“结构”“虚构”“语言”“视角”等多种元素需要考量,阅读中都不应轻易放过。比如叙述角度,我们虽然也知道不同叙述人称的差别,但这中间的情味和效果呢?那就不得而知了。余华分享《活着》的写作过程时说:最初的时候,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作福贵的一生,困难重重,写作难以为继。有一天,他突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,让福贵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,于是奇迹出现了。余华正是采用了双层叙述视角的手法,使得叙述者视角与主人公视角交替使用、灵活转换,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,也使得文本摇曳生姿。可是,当小说被张艺谋搬上屏幕以后,余华灵光闪耀的叙述之妙我们还能感受到吗?

面对经典,很多人都有畏难情绪,这一点儿都不奇怪。那些学有所成的过来人,哪一个不是历尽沧桑,苦尽甘来。用观赏影视助力经典阅读,有可取之处,但因此替代甚至逃避经典阅读,非常荒唐。(作者单位:安徽省含山县第二中学)

原创文章,作者:华东教育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huadongedu.com/378/

联系我们

13122228268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921733120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